常德招商引资新政: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
| 招商引资政策 |2025-06-09
内容概要
常德市系统性重构招商引资政策框架,围绕外资企业全周期发展诉求形成产业扶持梯度方案。招商政策创新性提出"空间适配+资本赋能"双轨机制,通过弹性供地制度匹配项目生命周期,同步设立跨境投融资服务专窗,打通境内外资本流通壁垒。产业政策首次引入研发投入动态补偿模型,将企业研发强度与税收抵扣比例直接关联,形成"创新投入-政策反哺"的良性循环。
常德市投资促进局建议企业关注政策叠加效应,充分利用"产业配套基金+技术转化平台"的协同支持体系,实现从项目落地到技术迭代的闭环发展。
在制度设计层面,该市构建了"前端土地定制化供给、中期金融工具组合配置、后端创新成果商业化激励"的立体化政策矩阵,特别强化对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的定向扶持。通过建立外资企业服务专员制度,实现从行政审批到市场开拓的全程伴随式保障,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。
外资企业用地保障新政
常德市在深化招商引资战略框架下,创新构建全要素土地供给体系,针对外资项目建立产业政策导向型用地审批通道。对于符合区域产业链定位的战略性项目,实施"优先规划指标配置+弹性土地出让年期"双轨机制,最高可按基准地价70%供给工业用地,并允许分期缴纳土地价款。针对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等产业扶持重点领域,配套推行"一事一议"定制化供地方案,对固定资产投资超5亿元的项目额外给予三年租金梯度减免。该政策与省级招商政策形成联动,通过建立土地储备动态监测平台,确保外资项目从选址到投产实现全流程用地服务闭环。值得关注的是,新政将产业园区载体建设与外资企业需求深度耦合,明确要求新建标准化厂房预留30%空间定向匹配外资企业扩产需求,同步配套蒸汽、污水处理等13类工业基础设施专项补贴。
税收减免与金融支持
常德市构建的立体化招商引资激励体系,通过梯度式税收优惠与差异化金融工具组合,形成精准化产业扶持框架。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超5亿元的外资项目,实施企业所得税"三免三减半"政策,同时配套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阶梯式返还机制,最高返还比例可达60%。金融机构同步推出"跨境投融通"专项产品组合,涵盖供应链融资、并购贷款及信用增级服务,对符合《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》的企业授信额度上浮30%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招商政策创新性引入"科技履约保险"模式,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提供风险缓释工具,有效降低创新试错成本。在产业政策协同层面,建立财税金融联动数据库,通过跨部门数据穿透实现"政策计算器"智能匹配功能,确保企业全生命周期扶持措施的动态适配性。
跨境融资便利化措施
为突破外资企业跨境资本流动的制度性壁垒,常德市依托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优势,创新构建招商引资项目融资服务体系。在外汇管理部门协同下,重点实施“外债额度动态调节”机制,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突破净资产2.5倍限额,试点开展本外币一体化跨境担保登记。针对产业扶持清单内的战略型项目,同步开通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,实现全球资金归集与调拨的零审批备案流程。值得关注的是,该市率先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跨境支付验证系统,将贸易融资单据核验周期压缩至24小时内,同时配套设立汇率风险补偿基金,为企业锁定远期结售汇成本。此类改革措施与既有招商政策形成深度耦合,通过建立跨境融资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,有效强化了产业政策与金融创新的协同效应。
研发创新专项补贴政策
常德市构建招商引资立体化政策矩阵过程中,创新性设立梯度化研发激励体系,将产业扶持资金向核心技术攻关领域战略倾斜。针对外资企业研发机构设立及设备更新需求,政策规定对经认定的国际联合实验室、工程技术中心给予最高500万元设备购置补贴,并建立研发投入增量奖励模型——以企业年度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率为基准,按20%-35%比例实施分段补助。在招商政策框架下,特别设立知识产权创造专项基金,对通过PCT途径申请的发明专利每件资助8万元,技术标准主导制定单位可获200万元奖励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产业政策创新引入"研产转化系数"评估机制,对实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项目,按技术合同实际成交额7%追加补贴,并配套建立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等特定领域人才实训补贴制度,单企年度最高申领额度可达120万元。这种多维度的资金支持架构,有效降低了外资企业的创新试错成本,加速了技术要素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。
